水里影展巡迴落幕 苦行僧精神感動人心 神明也來「看電影」

【照生新聞記者 澄石/綜合報導】
首屆水里影展巡迴放映日前於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水里遊客中心圓滿落幕。策展人洪馬克與發起人孫昱碩,攜手眾多參展導演,宛如苦行僧般走遍所有場次映後座談,與觀眾面對面交流,逐步累積忠實影迷。儘管首屆影展仍在推廣階段,外縣市已紛紛預約第二屆巡迴放映,甚至有觀眾提前報名工作坊。值得一提的是,影展期間竟有信徒邀請神明「下凡看電影」,讓影展增添獨特的宗教文化色彩,進一步促使策展團隊決定新增初階班工作坊,並邀請金牌講師群原班人馬回歸。
首屆水里影展歷經19場正式放映與頒獎典禮後,展開為期22場的巡迴放映,總計41場,遍及南投與台中兩地。作為一個初創的偏鄉影展,雖然觀眾人數尚未達到規模,策展人洪馬克仍堅持親自參與每一場放映與座談,強調「因為沒有人知道水里影展,所以與民眾直接對話至關重要!」更令人動容的是,多位導演也秉持熱忱,親自出席映後座談,與觀眾深入交流。其中,金獎作品《重拾林憶》導演曾斐琳與最佳地方故事獎《春美姊的夢》導演溫雅婷,參與超過八成的場次,成為巡迴影展的靈魂人物。此外,《你也算客家後生》導演吳過雖然場次較少,但每場皆引發熱烈討論,帶動觀眾對客家文化與身份認同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春美姊的夢》攝影師戴孟佳,雖非導演,卻參與五部作品的攝影與後製,成為影展中產量最豐富的幕後推手。他多次出席座談,分享與不同導演合作的經驗,為觀眾揭開影像製作的神秘面紗。
水里影展不僅吸引影迷,也獲得學界關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主任羅師烈教授觀影後,對《重拾林憶》留下深刻印象。他指出,台灣許多木業小鎮在生態永續趨勢下逐漸沒落,水里的故事正是縮影。然而,水里影展讓這段歷史被重新看見,也為地方創生帶來新契機。他期待影展未來能持續發展,並深入與地方社群連結。透過長期的映後座談,導演們不僅從觀眾回饋中汲取靈感,更重新檢視創作理念。《你也算客家後生》導演吳過坦言,觀眾的討論讓他發現自己未曾留意的面向,進一步反思作品表達的觀點。《重拾林憶》導演曾斐琳則表示,透過與觀眾的對話,她不僅培養了公開演說的信心,也在羅師烈教授的回饋下,以更宏觀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故事。
水里影展讓許多觀眾首次認識水里的歷史與文化,包括巡水人、具有磁力的龍紋石,以及水里作為台灣足球運動重鎮的輝煌過往。這些被遺忘的地方記憶,透過影展重新浮現,成為地方文化的珍貴資產。影展後期,水里影展的影響力逐漸擴大,許多觀眾透過社群媒體得知消息,特地前來觀影。其中,心之谷永續教育園區的場次幾乎座無虛席,甚至有信徒邀請彰化南瑤宮彰化媽、西螺福興宮太平媽、新埔枋寮褒忠亭義民廟義民爺三尊神明的神像與令旗共襄盛舉,以當代電影藝術與神明交流。此舉不僅象徵信仰與文化的結合,也呼應《你也算客家後生》中對宮廟文化的探討,為影展增添獨特的宗教意涵。
在首屆影展成功建立基礎後,策展團隊決定於第二屆新增初階班工作坊,回應初學者需求,並讓金牌講師群原班回歸,包括國家文藝獎得主黃明川導演、紀錄片製作人史祖德導演、孢子囊電影院創辦人陳志漢導演等,為學員提供更完整的學習體驗。此外,第一屆影展放映場地涵蓋南投與台中,從歷史空間水里蛇窯、富興工廠1962,到國際級場館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水里遊客中心,再到特色觀光工廠樹德半山夢工廠、車埕木業展示館等,展現水里豐富的人文景觀。第二屆影展預計擴展至基隆、彰化、嘉義等地,讓更多人看見水里影展的魅力。
發起人孫昱碩與策展人洪馬克表示,首屆影展已樹立標準,第二屆將持續深化地方連結,並擴大志工招募,讓水里影展成為更多水里人參與的年度盛事。曾斐琳導演則計劃繼續參加第二屆工作坊,精進創作;吳過導演則表示,若有機會,希望以觀摩片形式參與。
水里影展不僅是一場電影放映活動,更是一場連結地方記憶、文化與創作者的深度交流。未來,它將持續為水里注入更多文化養分,讓這座曾經輝煌的小鎮,透過影像,讓世界看見。第二屆水里影展完整活動資訊將於3月底正式公布,請關注水里影展臉書粉絲專頁。